最新资讯
联系我们
成功案例
14家业者联手打垃圾大战!“循环纺织”最强台湾队藏在这个实验室?
走进方略顾问台北办公室,只见八、九人围著长桌七嘴八舌,一下聊自家库存困境、一下说起近期技术进展。
他们全都来自不同公司,平日里,有些彼此还有竞争关系。然而,在这里,却能放下隔阂,彼此大谈许多公司尚未公开的研发“内幕”。
这是集结了国内纺织厂、回收商、设备厂共14家业者,于2018年起成立的“纺织跨领域共创实验室”(以下简称共创)。
有人形容,这是一支关乎台湾纺织业未来的“循环纺织台湾国家队”,希望为台湾“循环纺织”,打通关键的任督二脉!
14家业者凝聚智慧,不再单打独斗“以前宝特瓶再抽丝很简单,可以单打独斗,但未来要发展旧衣回收,不团结、根本做不到!”富顺纤维协理陈伯商一语道破共创的重要性。
回顾共创诞生,2016年,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永续验证组组长李若华见政府力推循环经济,开始著手盘点纺织业旧衣问题,深知其棘手难缠。
她犹记,当初一谈到要做旧衣回收,业者们纷纷摇头。询问几家厂商,都被以“太贵、不可能”为由拒绝。
台湾资源回收能力,堪称举世闻名。但同样是“回收”,为什么旧衣回收这么难?
进一步分析,光上游的旧衣搜集、材质分类、化学还原,就跨足回收、光学和化纤三种产业。即便是全台最大化纤厂远东新世纪也难以一手全包。
深谙回收困境的李若华,决心串起产业链。她勤跑海内外各大循环经济活动、寻访各界翘楚,总算在2018年组成首批共创团队。
如今眼前的14家厂商已是第二批成员。2020年正式分出聚酯、尼龙、羽绒三种材质的循环子团队,各有挑战及任务。
其中,聚酯是台湾纺织业最大用料、量大又复杂,但回收技术成熟可实作;尼龙是次大用料、技术浅,故先从循环设计下手;羽绒量极少、技术最成熟,但尚欠稳定料源。
三组中,聚酯组进展最快速,已成功试跑一趟循环链:从旧衣回收商正川收衣,接著送工厂、经智谱的旧衣材质分类仪分选,可回收者再进远东新化学回收,最后由富顺加工成品。
打通技术、串连,共组对话平台一路走来 ,共创的最大进展当属关键的旧衣分类。
远东新经理蔡翔秦坦言,过去研究旧衣七年,虽克服化学回收技术,但前端原料却卡关。毕竟单一公司难以自建回收厂,还兼做分选分类。
要求回收厂人工分类也难,成本高又做不大。国外虽有开发分类仪,然而一台动辄上亿,回收商无法负担。
所幸共创找来回收、光学专家,共解多年难题。智谱总经理刘曜达一口答应开发分类仪、还要压成本在百万,如今产出原型机,已在于远东新实验工厂实作。他自豪说,“我们毒品鉴识都能做,纺织品肯定没问题!”
共创不只打通技术,还打开产业间对话平台。辅导共创的方略创意总监沈美君分享,厂商间要协做,首先得厘清彼此困境、利益和目的,进而塑造团队感,“不然大家只担心,来共创好像摊机密给别人看。”
大丰环保工程师吕智伟也有感,过去外界不解回收商,合作时多有摩擦。但,共创打通异业桥梁,让业者间相互理解,也更愿意各退一步。
如今产业串联、技术陆续到位,未来共创打算设旧衣分类回收站,提升产能,而后完善配套的废弃物利用法规、产品验证体系等,让循环纺织商业化,不再沦为多年空谈。
“放观全球,大家都搞争夺战;但共创没有你我,只有我们。”蔡翔秦说,虽然共创路途漫长,但已然看见循环纺织曙光。未来台厂不再能单打独斗,势必得携手共好、共创,才能共打国际杯。
纺织跨领域共创实验室
成立时间:2018年
目标宗旨:串联循环纺织产业链各界专家、共解难题,推动台湾循环纺织商业化